2022年5月27日下午2:30至4:30,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朱献贞教授给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研究生作了题为“‘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鲁迅〈狂人日记〉文化逻辑及文学启示”的学术报告。
朱献贞教授风采
此次讲座利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讲授,杨新刚教授担任本次学术报告的主持人,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2021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众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朱献贞教授主要从家族、“救救孩子”的结尾、人和非人的区别、“救救孩子”的“不可能”与救救父亲的尝试、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呼应五个方面进行讲解。朱教授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中国文学起点的标志性作品,蕴含着现代文学的文化逻辑;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旷世呐喊和意味深长的六点省略号,构成了文本的裂痕和症候;“父与子”的逻辑关系构成了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其中的“反复”折射出这一话题的复杂与沉重。
讲座开始
关于《狂人日记》的文化演进逻辑和对新文学的启示,朱教授认为可以从“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语)出发。《狂人日记》的结尾中提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其中的“孩子”其实是指没有受传统礼教或家族制度影响或感染的人。在“救救孩子”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朱教授认为救孩子要先从救父亲或大哥开始,而不是先救孩子或是找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要让吃人的人走上正途,先救父亲才能起到“救救孩子”的效果。最后朱教授对本次学术报告进行总结,认为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了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结清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讲座接近尾声
本次讲座设置了互动环节,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与朱教授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朱教授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联系实际生活,将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复杂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狂人日记》的深刻内涵,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朱教授的治学风范,这为同学们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上一条: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举行 “一封家书”征文活动颁... 下一条:倾听分享 导航助力——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成功举办第五届“倾听青...
【关闭】